top of page

自然教育:引領我們的下一代成為兼具科學思維與環境倫理觀的未來公民

已更新:9月2日

ree
隨著科學科推出,自然教育不再是額外的「課外活動」,而是實現新科學科課程目標的核心策略,完美回應課程指引中的「探知求新」、「樂學活用」與「創造未來」等理念。
(*內文附上25-26年度配合科學科課程學習範疇的活動概覽與考察建議時間表實用資源,如有興趣聯絡歡迎透過 WhatsApp電郵聯絡 info@littlewoodsnature.com)

資訊時代的缺失:重拾與自然的連結

在資訊時代成長的學童,距離螢幕越來越近,卻離自然越來越遠。2025年香港小學科學科課程革新將「常識科」轉型為「科學科」,不僅是學科名稱的改變,更是重建學生與自然連結、培養未來公民的關鍵契機。新課程以「生命與環境」、「科學探究」為核心之一,強調動手動腦與真實情境的學習。最新的改動超越過往傳統課本的框架,讓學童在探索中學會與世界共處,成為兼具科學思維、生態關懷與行動力的未來公民。而自然教育正是達至科學教育全人發展的關鍵橋樑。



為什麽從自然開始?

  1. 重拾自然連結:用自然教育喚醒鈍化的感官

香港的城市發展急促,人與郊野被高樓大廈分隔,居住於擁擠的市區裏的學童容易出現「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長期脫離自然會導致感官鈍化、注意力分散甚至創造力下降。自然教育中的戶外探索,幫助學生重新建立與自然環境的連結,回復敏銳的觀察力和解難能力,這正是科學探究的基礎能力。


  1. 培養科學思維與核心能力

自然教育透過親身觀察、提問與探索,從小地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觀察力和科學思維。學生在真實情景中學習分類物種、分析物種之間的關係、提出推論,逐步掌握科學探究的關鍵技能,為未來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1. 推動知識、技能、態度並重的全人發展

透過參與自然學習體驗,學生經歷的除了是生態知識與考察技能的學習,更是價值觀與品格的塑造與轉變:等候生物的耐性、不騷擾生物的同理心、對保護環境的責任感、還有未能一一列舉的種種品格,皆能應用於自然學習以外的環境,成就學生的全人發展。


小樹林課程:專業設計的自然學習體驗

小樹林團隊作為香港大學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系的畢業生,希望能化作本地優質自然教育的推動力,因此我們按照上述最新的課程指引為25-26新學年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動與主題建議,例如「森林生態考察」、「小小生態保育家」和「微觀世界大發現」等活動。小樹林的自然教育活動特色包括:


系統化對接學習重點:每個活動都明確對應特定範疇和主題,有效融入校本課程架構並拓展書本以外的概念與例子,補全知識空缺

(左圖:同學於黑板上列舉兩棲類與爬行類動物的特徵,以比較兩者的不同之處。中圖:同學正在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學習細胞結構。右圖:導師正利用玉帶鳳蝶作例子,解說蝴蝶幼蟲仍可再分為不同階段與擁有不同的適應手法)


地方本位的自然教育:活動圍繞本地的物種與生態例子,連繫學生日常生活經驗, 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加強與本地環境、社區的連結與承擔

(左圖:同學與導師正在觀察當時馬鞍山市區中盛開中的杜鵑花。中圖:同學正在使用望遠鏡觀察北區公園中央水池聚集地夜鷺群。右圖:導師正與學生進行社區考察,當時正在介紹在愉景灣社區中常見的樹木與鳥類物種。)


專業的生態知識指導:主修生態學的專業團隊熟知香港的各種物種、生境和四季變化,於不同季節安排適切的戶外生態考察,確保學習內容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歡迎參與下列實用資料中的「考察建議時間表」以獲得相關資訊)

(左圖:導師正在於汀角泥灘介紹該考察地點常見招潮蟹——北方丑招潮蟹,引導參加者仔細觀察牠的特徵如何幫助牠在適應泥灘上生活。中圖:在河道兩旁觀察水鳥的途中,導師正在使用圖鑑書籍向同學展示該物種的外觀特徵。右圖:導師在夜行時使用微距相機將細小的夜行生物記錄,並展示清晰的影像予參加者觀察。)


提供多元評估證據:多元化的教材提供不同的評估模式,照顧學生多樣的需要,例如戶外考察中圖鑑上的物種觀察記錄、生物特徵和行為的描繪;室內課堂的海報設計、匯報等都是寶貴的學習顯證

(左圖:水循環水塘考察中展示了香港仔水塘當時常見的動植物物種,搭配「小水滴」道具讓年幼的學生也能形象化理解水循環的現象。中圖:濕地水鳥考察中,同學可於我們提供的水鳥圖鑑上記錄考察中的物種發現。右圖:在「校園小農夫」活動中,我們為同學設計了種植記錄誌以輔助課堂的學習活動,並方便同學恆常照顧與觀察自己的農作物。)


播下未來的種子

自然教育絕非額外的「課外活動」,而是實現新科學課程目標的核心策略,它完美回應了課程指引的「探知求新」、「樂學活用」與「創造未來」的理念,透過探索周遭的自然環境,把抽象生硬的知識理論連繫學生日常生活的經驗和情境,在他們心中播下好奇、尊重與責任的種子,培育未來的領袖。這種教育方式不僅讓學生學到科學知識,更培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環境倫理觀和社會責任感,這些都是畢生受用的寶貴財富。


這趟從教室延伸至自然、從理論走向實踐的探索旅程,將引領我們的下一代成為兼具科學思維與環境倫理觀的未來公民。我們誠邀您下載和參考我們25-26年度的活動概覽,瀏覽過往活動例子與資訊以獲得活動設計靈感。我們十分希望能與你攜手策劃多元的自然教育活動,共同為學生創造豐富而有意義的自然學習經驗。


實用資源

25-26 學年 小學/團體活動概覽簡介

ree


考察建議時間表

小樹林考察建議時間表
(按圖放大)

參考 References:

Ming Kuo, F. E. (2013). Nature-deficit disorder: evidence, dosage, and treatment. Journal of Policy Research in Tourism, Leisure and Events, 5(2), 172–186. https://doi.org/10.1080/19407963.2013.793520


Stavrianos, A. (2016). Green inclusion: biophilia as a necessity. British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43(4), 416–429. https://doi.org/10.1111/1467-8578.12155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