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颱風後的塌樹:我們如何與城市生物共存共榮?+ “創不同”學院開學日「為城市森林多走一步」回顧

颱風蘇拉吹襲香港後,斷枝遍佈街道,多區出現塌樹。這些我們平日不怎麼為意,在城市充當「背景」的林木,在倒塌過後逼使我們思考:為甚麼城市裏的樹木在颱風下這麼脆弱?樹木有足夠空間生長嗎?怎樣才能可以讓我們的城市森林健全繁榮?兩週前,小樹林與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 – “創不同”學院合辦了一場於舍區附近的「為城市森林多走一步」鰂魚涌城市生態考察,正正就是與參加者探索和反思我們看待和管理城市生物的方式。

颱風後的塌樹:我們如何與城市生物共存共榮?+ “創不同”學院開學日「為城市森林多走一步」回顧

樹木是生物,非裝飾品

觀察被連根拔起的樹木,又或是完全長出樹柵外的樹根,我們會發現,很多城市樹木的根部沒有足夠空間,根系在極度狹小的空間裏打岔。可以看出,香港在種植樹木時,通常只顧美化作用(地面以上的),卻沒有好好考慮它們的生長空間(地面以下的)。要城市森林健康生長,我們要改變我們對城市植物的看法,不能只把它們視作漂亮裝飾,而要當它們是活生生的生物,尊重它們的各種生存需要。在活動中,我們與參加者一起親身認識城市生物的需要,包括繁殖、能量來源、生長空間、生命週期、與其他生物的互動等。


在城市種植的各方考慮

樹木生長空間不足,背後更代表城市裏的種植的種種限制。透過小練習,我們與參加者討論種植時的考慮因素,例如植物的大小、安全(包括毒性和有沒有刺)、附近的建築、道路使用者(不同年齡的人、汽車、輪椅使用者、手推車)的需要、觀賞價值、地下的水管線路地鐵等。在人車爭路的香港街道,我們的城市規劃往往把車放在第一位,樹木和其他動植物都是後話。若要讓人和自然共融,我們可否在設計城市時,優先考慮公共綠化空間,預留更多空間給動植物棲息,也讓城市人可以多與生物接觸?


審視我們對城市生物的矛盾和偏見

在考察中,我們亦發現我們對城市的動植物有許多矛盾的感受。我們希望我們的城市綠色一點,但忽略我們其實要花努力去管理它們;我們知道樹木對我們有很多好處,但不希望果實掉落在我們的車上;我們希望聽到鳥鳴,但不想看到鳥糞,又怕雀鳥傳播疾病;我們希望看到蝴蝶,但不想看到毛毛蟲吃掉植物。要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樣性,我們沒可能只選取我們所喜愛的元素,而是要嘗試接受和包容這些生物的全部。



整全健康的城市森林保存生物多樣性

塌樹讓我們檢視城市樹木的結構安全,而我們可不可以更進一步,反思整個城市森林的整全和健康?如果我們能珍視和好好管理城市森林這個生態系統,在規劃中包納動植物的需要,城市森林也能為保育生物多樣性作貢獻。這就要靠更多人體會城市森林的價值。小樹林邀請你為城市生態踏出一步:今後多留意和觀察周遭的生物吧!


延伸閱讀:

Braverman, I. (2014). Order and disorder in the urban forest: A Foucauldian–Latourian perspective. In L. A. Sandberg, A. Bardekjian & S. Butt (Eds.), Urban Forests, Trees, and Greenspace (pp. 132-146). NY: Routledge. https://core.ac.uk/download/pdf/236358616.pdf


杜琪森(2016)。〈從生態角度探討香港的園境設計〉。《空間 X 香港》, 110-137。香港: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取自https://www.hkgbc.org.hk/eng/beam-plus/beam-plus-neighbourhood/spacexhk/ch5-fin.pdf




bottom of page